自然保护学
地球自然环境与人类的扰动
地球及其自然环境特征
1.地球及其自然环境运动的普遍性 太阳系尺度;星际尺度;地球尺度;圈际尺度;圈层尺度(碳循环);生态系统尺度——都在运动,具有普遍性 大陆漂移——地球尺度的固体运动
2.地球及其自然环境分层的普遍性 圈层际的运动——物质循环(大气循环;碳、磷、氮循环) 地球尺度的分层——四大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圈内分层——大气圈(对流层,平流层{一万米左右},中间层,热层) 生态系统尺度——热带雨林,植物分层同时伴随着其动物
3.地球及其自然环境演进的普遍性 地球大气层的变化整体趋势是伴随着火山地质作用、宇宙天文作用以及地表生物的生态作用,由组成的平衡态向不平衡态转变,由二氧化碳为主的原始大气向富含洋气的现代大气转换。 气候系统是一个非波动演进的系统,从这一波动历程的图景中,可以看出现在人类对于全球变暖的作用。气候变化整体上围绕 15° 在波动性中演进,经历着寒冷与炎热,干旱与湿润的往复运动。 生物的演进,由单细胞向多细胞,由海洋到陆地演进。人类出现时第四纪最大的现象。
地球表层自然带及生态系统特征
水平地带性(经度地带性、纬度地带性) 垂直地带性(山体带谱)山体不同高度自然带的变化。在登山是,买防紫外线的霜要 pf 值高一点。山上小老树,因为海拔太高,温度太低,长不高。 地方地带性(小尺度地貌分异) 隐域性分布(合流、湖泊等)隐域是指其不代表所在地自然带,在每个自然带都可能出现。
陆地表层主要生态系统类型:热带雨林景观(非洲刚果盆地、美洲亚马逊、东南亚)、萨王纳生态系统( 热带稀树草原)(非洲草原)(面包树)、温带草原系统(中国很广泛,内蒙古大草原;南美潘帕斯草原等)、冰原、苔原系统(特别容易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其他请见教材比如:热带荒漠、亚热点常绿阔叶林(中国长江三角洲,美国中部)、亚热带常绿硬叶
人类活动及其负面影响 为了凸显保护的必要性,介绍负面效应为主。 人类的出现,对于地球表层的影响力远远超过任何其他生物。 冰川退缩、荒漠化(尤其是农牧交错带,从东北开始一直到陕西甘肃)、海平面上升、土地利用变化(草场变农田、城市化) 人类影响自然环境的主要途径(八大途径) 1.改变地球表层景观形态:比如愚公移山;人类挖山填海的能力逐渐增加;炸药、挖掘和 运输机械的进步的影响;技术进步 目前人类活动对地球表面改变的程度,几乎是自然的地质运动过程对地球改变程度的 10 倍。
2.改变地球表层景观结构(大型人造工程,城市化等)(垂直形态)中国发展城市化的速度相当快。
3.改变地球表层的自然过程(改变地表径流、各种循环过程)(温度空间格局)(城市热岛效应) 改变化学元素分布状态:采矿-冶炼-制成品-废弃(贵重金属例外); 合成化学物质,毒化自然环境 影响物种演进速度(延迟或者加速灭绝)(延迟灭绝:比如大熊猫、银杏) 定向制造和培育新物种(转基因作物和食品的争议)(转基因争论的焦点:人类尝试的时间太短了,不知道未来会出现什么——转基因没问题) 改变物种分布区域,造成物种入侵(大米草、水葫芦{原来是做水质净化的}、紫茎泽兰)
人类改变地球自然环境效应:大气构成;气温;臭氧空洞;海平年上升;极端灾害事件——比如说沙尘暴、雾霾
人类改变地球自然环境成 因:最大的问题人口数量太多,人类活动导致土地变化,生化危机,生物数量减少,空气、水源、土壤等质量下降……;科技投入、经济发展、人类在地球表面迁移、运输方式、通信方式改变 当剥去人口、技术和经济的层层外衣后,才发现人类的环境意识和环境道德出了问题。
城环 ftp://162.105.149.18 2014.3.3 今天是世界上第一个世界野生动植物日 自然保护中的社会文化伦理
引言:伦理即环境伦理 过度迷信科学技术 例子:滇池的治理;兰州北山绿化,种树比种草要好很多;长江三峡大坝,很多的景点被淹没,水体质量下降;引渤入新,渤海湾的海水质量已经很差啦,引过去说不准还污染了呢~ 伦理是一种规范的、按照某种观念建立起来的秩序。 环境伦理是为了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关系,即人类为了求得与自然环境的和谐、限定自己的行为而建立起来的一种秩序。 环境伦理学的两大命题:一是“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关系”【主线】;二是“受人与自然关系影响的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个人间、群体间、可能上升到国家】 环境伦理学的不同流派 我们国家上世纪 80 年代末引入环境伦理学。两大类流派:人类中心主义或人类中心论,和强人类中心主义 环境伦理与环境保护运动
人类中心主义又称为人类中心论,人类本位说。人类中心主义是一种世界观、伦理观。它认为
1.强人类中心主义的内涵 第一,从内容方面讲,强人类中心主义不仅认为 第二,在表现形式上,人与自然对立。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人类统治主义”“人类征服主义”;在人与人的关系上或在社会领域:生态霸权主义,强权政治,贸易保护主义等 人类征服主义,比如中国大跃进时期 生态霸权主义,表现在发达国家把垃圾运送到不发达地区。 大国沙文主义,京都议定书,哥本哈根“会议”,坎昆会议等都没有什么大的成效。美国人在哥本哈根会议以前完全不参与节能减排的计划,特别是布什政府的时候;中国开始的时候也不是很积极,态度是发达国家应该承担更多的减排责任。有人说可持续发展也好,低碳也好,是发达国家的阴谋。 强人类中心论的伦理观:(1)人是自然的主人和所有人:笛卡尔宣称 (2)人类具有优越特性,故超越自然万物。笛卡尔认为人类与其他动物 (3)人类与其他生物无伦理关系,自然界的万物只有工具价值而自身没有价值,人不需要给他们伦理关怀。 强人类中心主义的源起:伯纳认为起源于宗教与世俗的哲学观念。 希腊先哲诸如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认为人具有一些品质,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尊重。道德上的人类中心论始终是主流思想。 2.诺顿的弱人类中心主义 要求人类在对自然或资源进行利用时,三思后行,只有被人的理性思考 弱人类中心主义的源起: 3.莫迪的现代人类中心主义 把当前的环境危机出现的原因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是人类关于自然的知识超过了正确运用这些知识的知识。危机的第二个原因是人类人口迅速而无止境地增长。 人类中心主义小结:表现形式上有强到弱;传统的人类中心论到现代的;从自然价值的认定上,从否认内在价值到肯定;自然态度上,从早期的征服自然到管理自然;自然行为上,早期是放纵,现在行为有所收敛。
4.可持续发展的伦理观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及内涵 问题:现在普遍认为可持续发展的伦理观是人类中心主义的,为什么?另一种观点,你是否认为这种可持续发展阴谋论的观点?
非人类中心主义及其自然观 动物权利和动物解放论 1.动物权利论:塞尔特与 1892 年出版的《动物权利与社会进步》一书:如果人类拥有生存权和自由权,那么动物也拥有,两者的权利都来自天赋权利。动物权理论的代表人物雷根认为: 2.动物解放论:辛格为代表。苦乐感受能力是获得道德关怀的充分条件 3.生物中心论:生物中心论伦理学认为非人类生命、非生命物质和生物共同体拥有人类应当予以尊重的权利,把所有生命当做道德关怀的对象、主张物种平等主义,避免了以往生态伦理观中的生物等级观念和物种歧视主义。 把道德义务的范围扩展到了所有的生命。施维泽主张敬畏所有的生命;泰勒的生物平等主义则认为,所有的生命都拥有“天赋价值”(inherent value),因而应被当做一种目的本身来加以尊重。 4.生态中心论:把道德义务的范围为扩展到整个自然界中 生态中心论的伦理观:第一,尊重生命 非人类中心主义小结:道德关怀对象:动物-生物-自然存在物,关怀对象范围不断扩大;自然价值:早期只认为有工具价值-内在价值-系统价值;对待自然的行为:动物解放-敬畏生命-敬畏大自然 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区别?
环境伦理的未来走向?更加开放的环境伦理,对自然界更加宽容;更加务实的环境伦理,现在是作为软约束,是一种教化;更加综合的环境伦理,中西方的文化综合
环境伦理学派的总结【PPT 要复制图片】
环境伦理对自然保护的作用:1.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2.提升公众的自然保护意识;3.指导具 体的自然保护行为;4.影响管理者的决策(比如大炼钢铁;农业学大寨等决策) 环境伦理应用于自然保护的过程:1.制定环境伦理的原则、规范;2.宣传、普及;3.内化为公众的行为准则
环境伦理体系的实施原则:1.适度消费原则;2.最小伤害原则(采用对自然环境最小扰动的生产生活方式;不做对自然生态系统恢复不利的事情);3.基本利益优先原则;4.主体防御原则(被动物伤害了,允不允许自卫?how?)
自然保护的环境伦理路径 环境到的的弘扬和内化(人与自然) 1.与自然和谐的发展观念 2.思想意识自然平等化 3.经济活动自然化 环境的道德的弘扬与内化(人与人) 1.全球公众或群体对自然平等的权利与义务 2. 3.
要不要敬畏大自然?许多学者从人类渺小,自然威力的角度来论证要敬畏大自然,还是从人类中心论的观点
期中小组汇报:每组 5-8 人;每小组十分钟,七分钟汇报,三分钟讨论;
第四课时:自然保护中的社会文化因素
本课主要内容: 文化因素对于自然保护的作用 民族文化与传统:原生自然的保护神 古代生态智慧:抚慰自然的历史画卷 宗教文化:保护自然的箴诫
•文化的概念 •什么是文化?(国内外定义 200 多种) 广义: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许许多多的文化表象:语言、科学知识、科学思维、哲学、道德、法律、信仰、文学、音乐、戏剧、美术、生活设施、生产 工具等等。物态与非物态文化 狭义:非物态文化-精神文化 ·区域文化特征 ·文化综合体:彼此相互联系的文化表象构成的文化整体。 例:吴方言、淮 扬菜、江南民间艺术=江浙文化综合体 ·地域文化体系:若干文化综合体构成。 例:关东文化、齐鲁文化、鄱阳文化、燕赵文化、淮河流域文化、吴越文化、黄土高原文化、巴蜀文化、岭南文化、中原文化、闽台文化、西南少数民族文化、西部游牧文化。 ·文化扩散与传承 ·区域文化的扩散与传承 1、区域文化的扩散: (1)传染扩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2)梯级扩散(上层-下层;发达-欠发达等) (3)刺激扩散(受到某种刺激力后的扩散) 以上三种为扩展扩散(主体人不移动) 另外一种扩散是:迁移扩散(人空间长距离移动;移民)
题目
自然保护学题目整理
往年考题: 一、名词解释(65=30) 1.廊道 2.人类中心论 3.生态补偿 4.岛屿生物地理学 5.保护地功能区划 二、简答题(104=40) 1.论述墨子的“节用而非攻”对自然保护的意义。 2.什么是缓冲区?它有什么作用? 3.什么是游牧?它对自然保护有哪些积极作用? 4.简述复合种群理论的主要内容,并说明在自然保护中的应用。 三、论述题(10*3=30) 材料一:一项关于长江流域某地自然保护区调整的提案被通过,从而该保护区面积减少, 部分缓冲区变成实验区等等,严重影响到了该地珍稀鱼类的生存。当地部门却在该地建造 了水电站。 1.这则新闻报道反映了我国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存在的哪些问题? 2.谈谈区域开发对自然保护的负面作用,结合自己的理解说明怎样减少区域开发对动植物 的影响。 材料二:某地上游居民与下游企业签订协议。上游居民少砍树多种树以保持水土,从而保 证下游企业的生产工作,下游企业给上游居民一定数额的直接支付。 3.从成本-效益角度谈你对这一事件的认识。 名词解释
1 自然保护:P4 自然保护是一个广义而笼统的概念,可能包含一个具体而可操作的自然保护行为,亦可能是潜在而模糊的环境意识;可能是在全球尺度上的计划或规划,也可能是小区域的决策方案。 概括地来讲,自然保护是一种理念或意识。
2 自然保护区: 自然保护区是人类为保育自然而圈定的特殊区域,仅仅是人类自然保护实践中的生态智慧之一。相对更宽泛意义上来说的保护地,属于特定的一类具有严格意义的保护地,具有独立的管理机构和遵守的法律、条例或规定,可以认为是人类保护自然的一种具体措施。
3 自然保护学:P1\4 自然保护学是一门分析环境与生态系统受扰状态,进而判定其保护价值与必要性,最终采取合理保护方式的一门应用基础学科。自然保护学为自然保护提供从社会、经济、文化、伦理等角度来提供诠释,同时从本体论、方法论和技术层面为自然保护区的规划设计提供理论、科学基础。
4 自然生态系统:P14 自然生态系统是受人类扰动较小、生态系统过程以自然过程为主、演替动力基本为自然外力的一类生态系统,可分为陆地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两大类。由于人类活动在陆地的强度和广度远远大于海洋,因而陆地生态系统的自然度要小于海洋生态系统。陆地自然生态系统主要包括森林、草地荒漠、湿地等类型。
5 人工生态系统:P22 人工生态系统是指以人类按照自身意愿和目的定向建构的生态系统,典型的人工生态系统有农业生态 系统和城市生态系统等。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人工生态系统结构简单、种类成分少,脆弱性高,外部物质和能量输入强度大。以农田、城市生态系统为典型。
-
环境伦理 P42 环境伦理是为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关系,规范人类行为而建立的一种秩序。包含两大命题:一是“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关系”;二是“受人与自然关系影响的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不同的回答和阐述,导形成了不同环境伦理学派。整体上,可以将环境伦理学派归为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两大类。其中人类中心主义包括强人类中心主义、弱人类中心主义、现代人类中心主义;非人类中心主义包括动物解放论、动物权利论、生物中心论等。各种环境伦理学派相互补充的、可以并行不悖。
-
人类中心论 P43 “人类中心主义”又称为“人类中心论”、“人类本位说”,是一种认为人是宇宙的中心、一切以人为中心、一切从人的利益出发世界观、伦理观,认为道德的基础就在于人的利益。人类中心论经历了强人类中心主义、弱人类中心主义和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的演变过程。其中强人类中心主义否定自然价值,以人为主宰,而弱人类中心主义要求人在利用自然时进行更周全的考虑、保护自然,现代人类中心主义则承认自然存在的内在价值。
-
生态中心论 P46 页 生态中心论在生物中心论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主张将把道德关怀的范围扩展到整个自然界,无论是生命成分还是非生命成分。生态中心论的代表人物及其学术流派主要有利奥波德的大地伦理学、奈斯的深层生态学、罗尔斯顿的自然价值论。其伦理观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整体生态观 2、平等生态观 3、自然界不仅具有工具价值,而且有其自身的内在 价值 4、道德关怀的范围应拓展到自然万物。 生态中心论的代表著作有:《沙乡年鉴》、《哲学 走向荒野》等。
-
深层生态学 P46 是生态中心论的一种,代表人物是阿伦·奈斯,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扬弃更加彻底。深层生态学是从精神的层面理解和感悟生态系统。浅层生态学是形而下的,是自然科学层面,而深层生态学是形而上的,是哲学和伦理学范畴的,其核心是生态平等主义准则和自我实现准则。首先要摒弃人类中心主义的伦理偏见,科学的认识地球上自然存在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把人和自然作为统一整体来看待;其次是人自身的“小我”和自然界的“大我”都应实现,不仅要认同小我,还要认同整个自然界。
10.生态智慧 P49 “生态智慧”是指人类在与自然长期相互作用中形成的对自然世界的科学认知、生活体验、思想感悟及其相应的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其中中国古代(主要先秦时期儒家、墨家、道家)的生态智慧有以下特点:1、对自然环境的整体认识和感悟 2、对大自然的“仁”和“无为”3、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 4、对自然资源的节制利用。
11 外部性理论 P71 外部性又叫外在性,是个人或者微观经济单位对他人或单位产生的外部影响,亦称外部效应或溢出效应,这一经济学概念源自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 马歇尔。外部性可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自然保护行为既有正外部性也有负外部性。正外部性在于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文化传承;负外部性在于一定程度上牺牲当地居民的发展机会,旅游开发对原生环境与文化的破坏。
12 自然价值论 P71-73 传统经济价值观认为纯自然系统是没有价值的,由于人类认识的进步、资源枯竭、生态恶化的威胁,人们对自然价值的认知有了 深刻的变化。强人类中心主义否认自然的机制,而弱人类中心主义承认自然价值的存在,但仅限于人化自然和人工自然,并细分为资源价值、科研机制、美学价值和生态价值。生态中心主义者将自然本身视为价值的主体,使得自然价值的范畴有了很大的拓展,其中有学者将自然价值分为工具性价值、内在价值和系统价值。
13 私人成本 P75
私人成本是指个人或微观经济单位从事某种经济活动所需支付的费用。如使用化石燃料的燃烧中,化石燃料的私人成本主要包括燃料本身的价格和使用燃烧设备的费用。
14 社会成本 P75
社会成本是指全社会为某项经济活动需要支付的费用,包括从事这项经济活动的私人成本和这一活动给社会其他主体带来的成本。如化石燃料燃烧形成的社会成本既包括私人成本,也包括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碳所带来的温室气体浓度升高而引发的全球变暖等负面效应。
15 生态补偿 P84 生态补偿是指通过对保护环境与生态系统的行为进行补偿,提高该行为的收益,从而激励保护主体增加因其行为带来的正外部经济性,达到保护环境与生态系统的目的。其实质是通过一定的政策手段使自然保护外部性内部化,让自然保护的“受益者”支付相应的费用,使自然保护者和其行为得到补偿,激励人们从事自然保护投资并使其生态资产得到相应增值。
16MVP 和 PVA P96-98 MVP 即“最小生存种群”,是指种群能够存续相对较长时间所需的最少个体数。遗传意义上主要考虑在一定时间内保持特定遗传变异所需的最小隔离的种群规模,在种群统计意义上是指以一定概率存活特定时间所需要的最小隔离的种群规模。 PVA 即“种群生存力分析”,是一种建立在特定物种数据和模型方法上的分析工具,目的是估测种群 面临的威胁,评估种群灭绝和数量降低的风险,或生存概率。PVA 主要研究小种群的随机灭绝问题。
17 复合种群 P92
复合种群是由一些区域内生存斑块中的局域种群组成的一种超种群,局域种群相当于传统种群中的个体,而复合种群相当于原来的种群。复合种群是研究区域上局域种群及其生境空间异质性与动态变化的一种生态学理论,为濒危物种及其种群动态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也可以为环境恶化和生境破坏对物种造成的影响做出定量预估。
18 岛屿生物地理学 P89 岛屿生物地理学是一种关于特定生境区域内物种动态平衡的理论,它提供的种类-面积关系、物种迁入和灭绝动态过程等科学内容对于自然保护区的规划设计、生态及经济价值评估提供了理论指导。物种丰富度随岛屿面积增加而呈单调增加的趋势。其中 MAC ARTHUR 等人提出的岛屿生物地理学平衡理论认为岛屿物种丰富度取决于物种迁入与灭绝两个过程的动态平衡关系。
19 地理信息系统 P136-138 地理信息系统是在计算机软、硬件环境支撑下,运用地理学、系统学科和信息科学的理论和技术,系统管理和综合分析各种地理数据,并完成模拟、决策的地理信息技术系统,主要由计算机系统、地理数据库系统和系统人员、管理与应用人员这三部分组成。
20、缓冲区:P191 8.1.3.2 定义+ P198 三个功能:缓冲与防护,惠及当地社区,教育宣传与科学研究 21、核心区:P191 8.1.3.1 22、实验区:P191 8.1.3.3 23、廊道:P200-201 8.3.2.1 是什么,影响,类型,六大功能 24、社区共管:P226 9.5.1.3 社区共管是指……一方面,另一方面
大题
1、什么是自然保护学?它与自然保护、自然保护区有什么联系与区别?P4 自然保护学是一门分析环境与生态系统受扰状态,进而判定其保护价值与必要性,最终采取合理保护方式的一门应用基础学科。 自然保护是一个广义而笼统的概念,可能包含一个具体而可操作的自然保护行为,亦可能是潜在而模糊的环境意识;可能是在全球尺度上的计划或规划,也可能是小区域的决策方案;自然保护区是人类为保育自然而圈定的特殊区域,仅仅是人类自然保护实践中的生态智慧之一。不管是概念内涵与外延深而广的自然保护,还是一个具体的自然保护地,都需要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作为指导,而自然保护学正是可以提供这样一些科学支撑的学科。自然保护学不仅可以从社会、经济、文化和伦理的角度,为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及其采取的自然保护行为的正当性和合理性提供较为全面的诠释,同时也可从方法论和技术层面对自然保护区的规划设计、空间布局、综合评价与科学管理提供指导。 简言之,自然保护是一种理念或意识,自然保护区是一种实在行为,而自然保护学是一门科学。
2、简述自然保护学的学科特点 P2
3、从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演进过程中,你认为人类自然保护史是怎样的一部历史? 人类与自然关系变化特征 - 基督教教义逐渐变 “绿” - 生态学由 “浅” 变 “深”; - 人类中心论由 “强” 变“弱”; - 主人-管家-平等 (补充课本 P4 1.7,P40)
4、谈谈你对构建自然保护学的看法 参考课本 P7 1.7.3
7、结合自身感受,谈谈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 课本 P24 2.2.1 P30 2.2.3
8、人类活动影响自然环境的途径有哪些? 改变地球表层景观形态(炸药、挖掘和运输机械的进步;问题的广泛性;愚公移山) 改变地球表层景观结构(大型人造工程、城市化等) 改变地球表层自然过程(改变地表径流、各种循环过程、温度空间格局) 改变化学元素分布状态(采矿―冶炼―制成品― 废弃) 合成化学物质,毒化自然环境 影响物种演进速度(延迟或加速灭绝) 定向制造和培育新物种(超级稻、克隆人等、转基因食品) 改变物种分布区域,造成物种入侵(紫茎泽兰、大米草、水葫芦等) P36-39 原因:人口过剩,科技发展,人类活动范围和强度的不断扩大
9、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 课本 P37-38 2.2.4.2
12.从合理性和可行性角度分析各环境伦理学派对自然保护的指导意义 P42-46 P47-48 可行性? 环境伦理学派主要有人类中心主义的强人类中心主义、弱人类中心主义和现代人类中心主义。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动物解放论和动物权利论、生物中心论、生态中心论等。这些学派帮助人类更好地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规范人类自身行为。 1、强人类中心论是造成目前人与自然关系和人与人关系紧张的主要思想根源,对自然保护的指导意义不大。 2、弱人类中心论有助于人们对自然承担起道德责任,理性的利用和开发自然,而不是盲目索取。弱人类中心主义的环境伦理规范要求人类在对自然或资源进行利用时,做长远、周全的考虑。只有被人的理性思考肯定了的偏好才是应该给予满足的,这样环境才能得到保护。 3、现代人类中心主义将目前的生态危机归结为人类进化中的危机,强调只能靠人类自身来拯救自己,强调要参与我们自身的进化,将人类价值与自然整体价值联结在一起。 4、动物解放论和动物权利论认为:如果人类拥有生存权和自由权,那么动物也拥有,动物拥有值得我们予以尊重的天赋价值,一切物种均应平等。这一理论实际上是人权运动在环境论领域的延伸和扩展,也促进了人类道德水平的提升 5、生物中心论认为非人类生命、非生命物质和生物 共同体拥有人类应当予以尊重的权利,把所有生命当做道德关怀的对象,主张物种平等主义,避免了以往生态伦理观中的生物等级观念和物种歧视主义。 6、生态中心论把道德义务的范围扩展到了整个自然界。
-
墨子的“节用而非攻”在今天有何意义?P53 墨家学说的节用而非攻的思想对于当代自然保护有着现实性和可操作性的指导作用。 1、其节用原则的出发点是为圣人治政服务,但客观上起到了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的作用。目前社会奢靡、暴殄天物的风气对自然保护特别是动物保护构成巨大的挑战。而墨家的节用思想对于发展低碳经济和构建可持续发展社会有重要作用。 2、在当时,墨学中的兼爱表现在诸侯国之间的关系上就是非攻。墨家反对战争,尤其反对大国、强国对效果、弱国的攻伐掠夺。其宣传兼爱交利,反对攻伐掠杀的思想,对于保护地表植被,使自然休养生息具有重要作用。 3、在今日,人类影响自然环境的能力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战争的破坏力更甚,追求奢华的生活成为时尚,因此宣传节用非攻的思想对构建和谐的国家关系,保持地球村的持续发展,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演进有着重要作用。
-
如何看待中国古代特别是先秦时期的“生态智慧”?P49 1).生态智慧概念。P49 第二段 2).古代社会较少有环境问题,固然与人口稀少、社会生产力低下、环境压力低有关,但古代生态智慧发挥的作用也不可忽视。中国先秦的生态智慧有以下几个特点:对自然环境的综合认识;对大自然的“仁”与“无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对自然环境的节制利用。 3).具体阐释,儒家、道家、墨家每一个标题的第一段,以及特点。抄吧抄吧~
-
民族文化与传统对于自然保护有什么意义? 1).民俗文化是某个区域某一种群约定俗成的文化要素的总和,包括语言、音乐、舞蹈、礼仪等。民俗文化对成员有一种隐形的约束和压力机制,使其遵从和传承。在民俗文化中有一些自然禁忌,与自然保护有关的主要是与山川、林草以及动物有关的生产和生活禁忌,这些禁忌作用使得人类对自然或敬畏或顺从从而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民俗文化的自然禁忌来自原始的的自然崇拜。自然禁忌的直接结果是减少了人类扰动,保持了自然的原始性和完整性。 【举例子比如说神山崇拜 P56 第二段;神树崇拜 P57 第二段。】 2).传统习俗是个人或群体在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习惯和风俗,对于自然保护同样具有重要作用。中华民族具有强烈的审美意识,有许多对居住环境进行改善和美化的产统习俗。其中,对常年生活的庭院用绿色植物进行绿化是各个民族传统习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活在中国云南等地的傣族种植了多种树木,比如【教材 P57 最后一段】 3).乡规民约是指一地区约定俗成的传统习惯的总结,它对于自然保护的作用也不可忽视,特别是在地处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乡规民约对自然保护的作用体现在惩戒和激励两方面,但规劝和惩戒的作用更大,对于破坏自然环境的行为乡规民约会加以惩戒规劝,约束村民的行为。 ((1)原始宗教信仰的压力机制;(2)原始民主意识的约束机制;(3)传统道德教化的示范机制。)
-
从自然保护的角度评述游牧文化。P59-61 1).游牧是指不定居而逐水草从事的畜牧业,是一种依靠牲畜饲养的生存方式和经济系统,其中所涉及的群体携带其主要家产-牲畜在一定地域范围内进行周期性的空间迁移的生活。 2).从科学角度来分析:首先,游牧迁移使得放牧活动与自然环境节律达到一致,能 够最大限度嘉绍对自然的影响和破坏。其次,游牧迁移使得草地承载负荷减少,利于草地生态系统恢复。第三,游牧生产方式具有种群数量自我调节的功能,这种自然晒选客观上也起到了自然保护的作用。 3).从文化角度上分析:游牧文化是与自然和谐相融的文化最亲近自然并且少攻击性。同时游牧文化具有浓重的自然禁忌意识,敬畏自然,在与自然互动过程中形成了朴素的自然保护思想。而游牧文化简朴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也达到对草地和水域的最小影响,还通过建设草库伦等行为抚育自然。 4).目前,有关游牧文化优劣及归趋的争论颇多,但总的来说游牧是与自然最亲近的文化类型,应加以适当弘扬和保护,同时游牧文化也会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自我演进。
-
谈谈民族文化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有什么意义? 1). 民族文化与传统是原生自然的保护神。 2). 在我国长达数千年的封建宗法社会中,历代民间都有以一定的血缘、地缘、业缘等关系所产生的道德强制和约束,通过耳濡目染而广泛流布,逐步积淀为民族文化,整合为在世俗层面上对其社会成员的压力机制和约束机制,客观上对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3).继续回答 17、18 题的答案,民俗文化+游牧文化的作用。
-
简述宗教文化对于自然保护的积极意义。P62-67 1).宗教对于不同社会制度和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国家或地区的人们有着极大的影响,甚至主要的宗教对社会基本的态度和价值观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新的形势下,宗教力量与自然保护力量形成强大联盟,从而使宗教文化向生态文化的方向发展。 2).佛教对于自然保护的意义: 自然观:缘起说建立起人与自然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全息思想认为世界是由组成它的事物和事件 相互渗透的网络整体;无情有性说认为万物都有佛性,蕴含万物共生、平等、同价的思想。 生命观:佛教认为人类必须遵循生命之法,多做保护自然和拯救众生的善事,这就是“依正不二”的原理,有助于制约人类的贪欲,与自然和谐相处。 实践:佛教对生命的关怀,最为集中的体现是普渡众生的慈悲心肠。教徒们采取不杀生、素食、放生善行保护自然。 3).基督教对于自然保护的意义:基督教教义具有浓厚的“二元论”思想和人类中心论倾向,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环境问题日渐凸显的背景下,基督教教义走向绿化,重构与环境主义相符的基督教教义体系,这样的生态神学有助于遏制自然危机,改善世界生态。 4).伊斯兰教对于自然保护的意义: 伊斯兰教有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整体自然观”,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而“善待生命,节制利用自然”的生态伦理观则要求人类以博爱情怀对待自然万物,合理开发与利用自然。这些思想对于当今自然保护工作有着重要启示。
-
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如何有效地达到减排的效果? 在全球变暖的情况下,单靠技术难以达到全球尺度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因此通过市场进行温室气体排放权的交易成为很重要的途径。其中全球的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是由西方国家排污权交易制度演变来的,这源于科斯定理,即如果交易费用为零,无论权利如何界定,都可以通过市场交易和自愿协商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 在 2005 年生效的《京都议定书》建立了全球温室气体市场交易机制,鼓励减排成本较高的发达国家通过提供资金和技术的方式,与发展中国家开展合作,由此换取投资项目所产生的减排额度。议定书生效后,全区碳交易市场快速增长。 排放权是一种“双赢”的创新机 制,对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有了重要意义。发展中国家通过合作可以获得资金和技术,促进本国的可持续发展;发达国家通过从发展中国家购买减排指标,有效减少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大幅度降低在本国实现减排的经济成本。最终共同实现温室气体的减排,达到保护全球自然环境和资源的目标。
-
自然保护的成本有哪些?P74 按照自然保护成本的用途分类 1、购置成本:购买或把一块土地置于保护状态所需要花费的资金 2、管理成本:为组织和管理保护区域,或开展一项活动而发生的各种费用支出。 3、交易成本:与经济上的交易他判有关的费用。 4、损害成本:由于保护计划的实施,而对保护区内或者周围的某些经济活动早彻骨的损害费用的支出。 5、机会成本:指任何决策必须做出一定的选择,因而丧失做其他选择可能获得的最大利益。 按照自然保护成本的受体分类 1、私人成本:个人或微观禁忌单位从事某种经济活动所需支付的费用。 2、社会成本:全社会为某项经济活动所支付的费用
25、自然保护的收益有哪些?P76-77 1、经济效益 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产生的经济效率及其相应的收益,反映了投入或者消耗资源与产出或者所得的经济成果之间的关系。 这里的经济效益不能简单等同于普通经济学中的经济效益。常常表现在自然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增加上。 自然资本的增加:生物多样性、生境续存、良好自然生态环境得到维系或恶化趋势得到遏制。 社会资本的增加:改善生态与环境质量,使得林牧业等生产经营活动收入增加。自然保护带来的科学研究和文化教育等方面收益也属于社会资本的增加。 2、社会效益 一般是指自然保护对社会成员在精神层面带来的正面效应,如自然保护生态系统得到保育,居 民生活方式转变。还包括对社会文化、伦理道德、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影响。如自然保护活动使公众的日常行为和伦理意识得到大的变化。 社会效益属于社会资本的范畴。 3、生态效益 指自然生态系统功能在人类保育下产生的对人类福祉具有重要正面影响的效能。生态效益大大小具有动态变化的特点,表现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最终增量。自然保护生态效益通常包括调节气候、涵养水源、改良土壤、改善大气质量、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等方面。
26、谈谈实施生态补偿政策对于自然保护的作用。P84-85 由于环境与生态系统大多是公共用品,且其价值又多体现在生态系统服务方面,因而自然保护或破坏的行为大多有正外部性或负外部性。按照庇古解决外部性的理念,生态补偿是有效途径。 生态补偿是指通过对保护环境与生态系统的行为进行补偿,提高该行为的收益,从而激励保护主体增加因其行为带来的正外部经济性,达到保护环境与生态系统的目的。 其实质是通过一定的政策手段使自然保护外部性内部化,让自然保护的“受益者”支付相应的费用,使自然保护者和其行为得到补偿,激励人们从事自然保护投资并使其生态资产得到相应增值。
28、自然保护的经济学理论有哪些?P68-73 1、公共物品理论:是指满足公共需求,具有共同消费性质的产品和服务,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效用的不可分性和收益的排他性。由于公共用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公有地悲剧”和“搭便车”问题,对自然环境产生破坏。通常把公共物品使用中出现的问题归结为市场失灵,需要政府干预,但是政府管理公共物品时同样存在“政府失灵”现象。 2、外部性理论:外部性又叫外在性,是个人或者微观经济单位对他人或单 位产生的外部影响,亦称外部效应或溢出效应,这一经济学概念源自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 马歇尔。外部性可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自然保护行为既有正外部性也有负外部性。正外部性在于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文化传承;负外部性在于一定程度上牺牲当地居民的发展机会,旅游开发对原生环境与文化的破坏。 3、自然价值论:传统经济价值观认为纯自然系统是没有价值的,由于人类认识的进步、资源枯竭、生态恶化的威胁,人们对自然价值的认知有了深刻的变化。强人类中心主义否认自然的机制,而弱人类中心主义承认自然价值的存在,但仅限于人化自然和人工自然,并细分为资源价值、科研机制、美学价值和生态价值。生态中心主义者将自然本身视为价值的主体,使得自然价值的范畴有了很大的拓展,其中有学者将自然价值分为工具性价值、内在价值和系统价值。
29、在自然保护中解决外部性的途径有哪些?P71 不可能完全依靠市场解决,因为外部性存在的前提就是没有市场交易,没有市场交易就没有价格,就不能依靠价格来纠正外部性。 1、庇古提出政府干预模式,由政府给外部性确定一个合理的价格。手段有两种:1、对产生负外部性的活动征收税收(庇古税),对有正外部性的活动予以补贴。2、数量控制(如实施环境标准). 2、科斯的市场交易模式认为如果交易费用为零,无论权利如何界定,都可以通过市场交易和自愿协商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因此要用市场交易形式即自愿协商替代庇古税。
30、用本章所学知识对中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进行成本-效益分析。P81-82 按主体分三类: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个人 1、中央政府: 成本:① 政策性成本:补助费用和行政费用 ② 机会成本:政策引发的土地收益减少 的损失。③ 风险成本:对国家粮食安全的威胁。 效益:① 社会效益:较为明显地改善了生态环境,社会达到和谐稳定 ② 生态效益占主导:减少土地侵蚀、增加植被覆盖率等 ③ 经济效益:改善生态环境可以减少“生态移民”、防洪的费用。 2、地方政府: 成本:① 机会成本:放弃了原有农业政策带来的税收收益和国家补贴 ② 直接成本:知行《退耕还林条例》带来的成本 ③ 间接成本:地方政府支付的额外成本:引发短期农村发展滞后,需要地方政府投入额外力量保障农民的生活。 效益:① 货币性收益:得到的国家补贴 ② 非货币性收益:官员个人或集体的政治性利益 3、个人: 成本:① 直接成本:工程中劳动力工资、种苗等费用 ② 间接成本:退耕还林带来的机会成本和风险成本 收益:① 直接收益:国家补贴和税收减免 ② 间接收益:长期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31、举例说明明晰产权对于自然资源保护与利用有哪些作用?P82-83
让我们以美国纽约市的流域水源地保护为例来看明晰产权与经济激励对自然资源保护与利用的作用。
纽约市的水源主要来自北部的水源供给地,为保护这些水源地,纽约市与这些地区合作,实施水源地保护项目,其中经济途径效果显著。为筹集保护资金,政府发放环保政府债券,用募集的基金将水源地周边工业转变为污染较轻的休闲旅游项目。同时政府还通过分期付款方式从土地所有者处购买自然保护的地役权,通过补贴方式促使农民放弃在河流两岸的农业和牧业。这些举措不仅经济上是合理的,在水源地保护方面效果显著,水质得到很好地改善。
启示:经济手段对于自然保护作用显著。正如科斯所言,明晰产权可以纠正谈判中的无效率。本例中,农民为保护水源清洁放弃原有生产方式, 牺牲了私人利益,可以迫使施加者提供补偿。而通过经济手段,买断流域内的土地使用权和保护地役权,使得水源保护的项目实施有了基本保障。
32、结合实例谈谈如何协调自然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P86
要解决这样的矛盾,关键在于将自然保护与经济发展有机结合,互相促进,实现双赢。我们可以看看东南亚油棕榈产业的快速发展引发的环境问题中环境保护组织与棕榈油生产者之间的关系协调的例子。
在这个例子中,NGO 认为油棕榈种植业破坏了热带雨林,对当地的生物多样性造成威胁,而棕榈油生产者则指责环保组织有失公允,并认为这个产业不会威胁生物多样性。在这个争论中,环保组织对棕榈油生产国的社会经济现实缺乏认识,而种植者未能认识其行为对东南亚地区独特生物多样性的威胁。
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协调好自然保护与经济发展而矛盾,这需要新的战略——利用油棕榈产业的税收来投资私人自然保护区。这需要 NGO 从大型环保组织获得初期投资的资金保障,同时与油棕榈公司进行合作以获得种植技术。在这这一方式中 NGO 能够获得土地保留的资金,降低油棕榈额种植面积,保护生态多样性的同时保障当地居民的得到好的生活。而油棕榈产业也能得到可持续的发展,形成良性反馈与循环。最终达到了自然保护和经济发展双赢的效果,保护组织与经济产业能形成合作伙伴。
33、简述岛屿生物地理学的主要内容,并说明其在自然保护中的应用。P89-92 岛屿生物地理学是一种关于特定生境区域内物种动态平衡的理论。物种丰富度随岛屿面积增加而呈单调增加的趋势。其中 MAC ARTHUR 等人提出的岛屿生物地理学平衡理论认为岛屿物种丰富度取决于物种迁入与灭绝两个过程的动态平衡关系。 主要内容有: ① 岛屿 生物群落与它的来源区域的生物群落性质之间的差异,迁移者到岛屿以后的适应过程; ② 新的生物种到达岛屿的速度以及生物种在岛屿上灭绝速度变化的影响因素和岛屿对生物的承载量研究; ③ 岛屿生物的进化和灭绝过程以及影响因素。 ④ 岛屿生物承载量及综合系统研究 在自然保护中的应用 岛屿生物地理学提供的种类-面积关系,物种迁入和灭绝动态过程等科学内容对于自然保护区的规划设计、生态及经济价值评估等提供了理论指导,可以帮助我们判定在不同保护目标、自然与社会条件下设计多大面积的自然保护区或什么样几何形状的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之间如何连接及廊道问题等方面提供理论支持和帮助,有助于达到更好的自然保护目标。
34、何谓复合种群,其理论对于自然保护有何启示?P92-96 复合种群是由一些区域内生存斑块中的局域种群组成的一种超种群,局域种群相当于传统种群中的个体,而复合种群相当于原来的种群。复合种群是研究区域上局域种群及其生境空间异质性与动态变化的一种生态学理论,为濒危物种及其种群动态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也可以为环境恶化和生境破坏对物种造成的影响做出定量预估。 启示: ① 复合种群的长期存续需要维持生境斑块网络。保护策略应该从单一生境斑块中某一物种的保护转化为维持这种斑块王略上来,以廊道链接不同斑块。 ② 复合种群的长期存续需要斑块间的适度隔离。斑块过近则局域种群无法通过迁移、侵占、救援来避免种群灭绝,而太近则空间同步性上升,对长期存续不利,需要连接良好的生境斑块网络促进长期存续。 ③ 复合种群的长期存续得益于生境条件的多样性 应该提高斑块生境质量的空间异质性以降低复合种群灭绝的风险,或者在选择保护 区时选择生境多样性高的斑块。适度的生境博绥化有利于种群生存。
- 何谓 MVP,PVA 如何指导自然保护区设计?P96、98-99 1)MVP 即“最小生存种群”,是指种群能够存续相对较长时间所需的最少个体数。遗传意义上主要考虑在一定时间内保持特定遗传变异所需的最小隔离的种群规模,在种群统计意义上是指以一定概率存活特定时间所需要的最小隔离的种群规模。 2)通过 PVA 和 MVP 分析,可以知道一定数量规模的种群在一定时间内存活概率,这可为自然保护区设计提供重要依据,并以此确定自然保护区所需的最小面积。 具体步骤如下: 1、确定目标种群,这是自然保护区设计工作的前提。 2、模拟最小可存活种群及灭绝风险,英语种群生存力分析模型评估其灭绝风险,求解最小可存活种群数。 3、评估目标种群的生境需要,根据 PVA 模型模拟结果和目标种群生理生态特性,分析其生境需求。 4、确定最小面积,PVA 模型模拟结果可以作为确定种群最小面积的依据。
36.在自然保护中如何应用景观生态学理论?P102-104 P105 页看着抄吧…… 景观要素(斑廊基)在保护区设计中的应用 基质在保护区设计中的应用 (1)基质(本底)尽可能大; (2)尽量减少边缘效应; (3)条件许可以同心圆状为宜,中间是核心区,其次是缓冲区,外围是过渡带,3 个区的面积从里向外逐步拓宽。 斑块在保护区设计中的应用 (1)斑块点缀在基质中,与之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2)斑块的形状应是紧凑或圆形; (3)当保护区有大型动物时,一般至少需要 4-5 个大型斑块; (4)斑块之间用廊道链接。 廊道在保护区设计中的应用 原则: (1)保护功能优先,美学功能次之; (2)自然化。最小扰动本地环境; (3)成分构成本地化,减少引入成分; (4)在提高通达性和适度隔离之间找到平衡点。 廊道在保护区设计中的应用 (1)应保持原有的小溪河流等自然廊道,适当增加道路廊道, 以利于物种的空间运动和本来是孤立的斑块内物种的生存和延续; (2)廊道最好由本地植物种类组成,并与作为保护对象的残遗斑块相近似; (3)廊道的格局,网状或辐射状较好,可提高自然保护区中的通达度。 ??? (1)格局——过程——功能理论: 格局—过程—功能是景观生态学的研究主线。格局、过程和功能之间的相互联系与作用关系对于自然保护具有重要启示意义。从表观上来说,自然保护就是配置一定的景观要素,维系景观结构,使其实现特定的生态功能,达到预期的保护功能。另外,生态功能可以作为保护规划或生态工程的效能的检验标准。 (2)景观异质性理论 景观异质性是景观生态学重要理论之一。首先,景观异质性增加了景观的复杂性和环境梯度,因而有利于物质交换、能量和信息流动。其次,景观异质性为生物生存提供了多样的生境条件,利于多个物种的共存生态系统的整体稳定。最后,景观异质性可以滞阻扰动因素,进而有效保护生物种免受侵袭。 (3)尺度效应理论 景观格局、过程和功能的尺度效应对于自然保护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首先,明确保护目标物种所需要的空间尺度是设立自然保护区的前提条件,综合物种的生理生态特性有助于确定自然保护区的范围大小,在保护区内合理配置其他物种的数量和空间位置。其次,在自然保护实践中,不仅要重视物种的保护,还要重视整体性抚育,重视自然保护区网络甚至是区域环境的系统性保护。 (4)生态交错带理论 104-105 生态交错带及其理论对自然保护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首先生态交错带生境复杂,种类丰富,往往是自然保护重点关注的区域。其次,生态交错带对外界作用力敏感,空间位置常发生位移,可作为全球气候变化的指示器。而生态交错带中生态系统相互渗透,整体环境脆弱,是生态恢复与重建的重点区域。
-
自然保护研究与管理中信息获取技术有哪些? 主要有野外调查、定位研究与检测、遥感技术。 1、P115 野外实地调查是获取自然保护第一手材料的基本手段,尽管目前获取数据和信息的能力和手段有了很大的提升,但保护对象本身和生存环境的复杂性决定了野外调查仍是数据获取的重要途径。自然保护区野外调查主要包括生物多样性调查、自然地理环境调查、社会经济状况调查等内容。 2、P117 由于自然保护对象在空间上的异质性和时间上的变化性,进行定位研究与监测可以得到长期、连续和可靠的变化过程信息,更科学地认识保护对象的动态变化。对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可以揭示特定生态系统组分、结构和功能的长期演变趋势和特征,对自然保护区设计有重要意义。对生物钟及其生境的定期、不定期监测也是自然保护的重要信息来源。 3、P119 遥感是指在不直接接触目标物的情况下对目标物或自然现象远距离感知与探测,一般由五部分组成:信息本体、数据获取、数据接收、数据处理和数据应用。具有探测范围大、数据信息量大、获取信息速度快、更新周期短的特征。
-
举例说明遥感技术在自然保护中的应用。 122 遥感技术的最大优势是大尺度快速动态进行目标物的信息获取,不同时空分辨率的遥感信息源对自然保护提供了多层面的技术支撑。 124 应用步骤:在自然保护中应用遥感方法和技术,核心工作是充分挖掘遥感数据中与保护对象相关的信息。在应用遥感产品时尤其要熟知和掌握以下几个流程和技术:遥感信息预处理、遥感图像解译与制图 128 应用案例:植被覆盖及生产力信息表征 植被覆盖度和生产力直接关系到生态系统功能与服务的效能。通过遥感途径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反映植被的分布、覆盖度与生产力特征。目前,主要是通过遥感影像不同波段的数据来计算植被指数,然后反演出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可由此得到北京市植被指数图,进而反演得到北京市森林覆盖率空间分布。
-
GIS 在自然保护中有哪些应用途径? GIS 在自然保护研究与管理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其应用途径可归纳为三个方面: 1、基础数据的准备与整合 144 应用 GIS 进行自然保护研究与管理最重要的前提是必须有能被特定 GIS 软件读取数据源。提取、储存、编辑并整合与自然保护研究香瓜的基础数据,是进行空间分析的第一步。 2、保护区现状评价 综合各种生物、非生物现状因素及其空间关系,是 GIS 空间数据及分析的特色,借助 GIS 空间分析技术,可实现保护区物种丰富度调查、适宜生境评价及预测、保护区景观格局评价、栖息地质量综合评价和保护优先性评价,为保护区规划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3、保护区规划与设计 147 在保护区规划的数据支持上,GIS 强大的空间数据库可以帮助实现海量数据的动态管理,为小区域的具体保护规划和大尺度的宏观保护战略规划,提供大量的数据基础。
-
无线电追踪定位技术在自然保护中有哪些作用? 135-136
-
自然保护地有几个空间功能分区? P188 自然保护区的空间结构由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组成,这些不同的区域具有不同的功能,如何按照不同的功能来划分自然保护区内结构,叫做自然保护区的功能分区。最为常见的自然保护区三个功能区的空间格局是:核心区居中心,实验区在外围,缓冲区居中间,构成一个圈层结构。 P190 分区意义:?? P190 分区原则:1、保护优先原则——侧重点不同 2、系统完整原则——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3、自然扰动最小原则— —经营性活动必须满足……前提 P191 各区功能: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
-
简述各个功能区的功能。 191 书上直接全抄(名词解释,缓冲区部分是两部分整合的 P191+198)
-
我国的自然保护地管理存在什么问题,谈谈你对解决对策的看法。 存在问题: 222 中国形成了独特的分类型、分部门与分级的自然保护区行政管理体系。224 随着近年来中国自然保护区数量的迅速增长,给管理工作带来很大的挑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经济方面: 1、经济活动对自然保护区空间的占用,许多自然保护区的土地被开发区建设、道路修建、矿山采掘多占用,削弱了保护区的保护功能和生态价值。 2、自然保护区内部经营性活动影响保护区管理,压缩了保护区空间范围,造成环境污染、惊扰动物,对保护目标构成威胁。 二、在管理体制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多头管理,各自为政。部门体制藩篱的制约导致重复建设和政出多门的问题日趋严重并制约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和保护效能。 2、责任主体缺失或模糊,责任下方或委托的模式造成机构、人员和经费得不到很好的落实。 3、自然保护区性质不清,与其他类型保护地功能混淆 4、机构性质混杂,经费不足,导致重经营轻管理。 对策: 1、社区共管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模式。P227 社区共管是指……一方面……另一方面 2、进行国家自然保护区建设总体规划,改变目前多部门管理的模式,对自然保护区实行统一管理。建议在国务院行政部门下设立专门的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统一负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各省市也应相应设立专门的自然保护区管理部门。 3、明确自然保护区的性质与机构定位,禁止一个自然保护区多个属性的做法,即一个自然保护区不能同时为 森林公园或其它类型的保护地。
-
如何理解社区共管模式的优越性? 226 为应对自然保护管理工作来自保护区内外的压力,社区共管被认为是有效的管理模式。227 社区共管是指……一方面,另一方面。 229-230 社区共管案例:云南白马山区自然保护区案例中,社区共管模式做到 ①……③ 230 案例启示有成效的社区共管保护途径能做到 ①……③
60、自然保护实践如何受到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的影响? 文化因素: 1、环境伦理为自然保护实践提供了理念支撑,主要有适度消费原则、最小伤害原则、基本利益优先有责、生态补偿原则,为自然保护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 2、古代生态智慧也为自然保护实践提供经验和理念的借鉴,先秦儒学强调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道家的天人合一理念、墨家的节用非攻思想都对现代人有着重要影响。 3、民俗文化的自然禁忌、传统习俗中对绿化的重视对自然保护实践也起到积极的作用,对个人减少破坏生态、保护自然的行为起到促进作用。 4、宗教对于不同社会制度和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国家或地区的人们有着极大的影响,在新的形势下,宗教力量与自然保护力量形成强大联盟,从而使宗教文化向生态文化的方向发展,促进更多人参与自然保护实践。 社会经济: 社会经济因素对自然保护是一把双刃剑。其积极作用在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自然保护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使经济行为主体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主动保护自然,自然保护工作才能持续下去。如明晰产权提供自然保护的经济激励、通过市场进行排放权交易、进行生态补偿解决外部性,这些经济措施促进了自然保护实践的发展。 另一方经济发展的需求也对自然造成一定的冲击,如何协调经济发展和自然保护实践成了关键问 题。经济活动占用自然保护区空间,许多自然保护区的土地被开发区建设、道路修建、矿山采掘多占用,削弱了保护区的保护功能和生态价值。而自然保护区内部经营性活动影响保护区管理,压缩了保护区空间范围,造成环境污染、惊扰动物,对保护目标构成威胁。
61、你认为中国目前自然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如何解决? 1、自然保护地管理问题: 中国形成了独特的分类型、分部门与分级的自然保护区行政管理体系。近年来中国自然保护区数量的迅速增长,主要问题如下: 在社会经济方面:经济活动对自然保护区空间的占用;自然保护区内部经营性活动影响保护区管理。而在管理体制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多头管理,各自为政;责任主体缺失或模糊,责任下方或委托的模式造成机构、人员和经费得不到很好的落实;自然保护区性质不清,与其他类型保护地功能混淆;机构性质混杂,经费不足,导致重经营轻管理。 对策: 社区共管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模式。227 社区共管是指……一方面……另一方面;进行国家自然保护区建设总体规划,改变目前多部门管理的模式,对自然保护区实行统一管理;明确自然保护区的性质与机构定位。 2、自然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尚不够。自然保护实践与当地居民迫切的经济发展需求之间存在矛盾,削弱了自然保护的效果。 对策:从刚性发展应转向柔性发展,充分利用经济手段协调开发与保护的关系,达到区域经济发展与自然保护的双赢。如在保护区内开展生态旅游,部分地区的“林浆纸一体化”就是很好的例子。
62、简述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自然保护行动策略。 P236、P237、P238 10.1.1.4 63、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污染空间转移有哪些方式? P242 10.1.2.3 64、自然保护的发展趋势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P243 10.2(各小标题) 65、自然保护中利益各方如何才能达到合作共赢? P246-247 10.2.3 66、谈谈加强海洋自然保护区建设的必要性。 P248 10.2.5(第一、二段,第二段主要) 67、如何理解“人应当敬畏大自然”?(网上) 所谓敬畏自然是指人作为大自然的一员,应当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其他生物,人与人的关系。 敬畏自然不是说要让人无所作为或听天由命,而是说当人在改造自然并让其服务于自身时,要充分考虑大自然的规律,不能破坏自然规律。比如,对于江河湖海,即使危及到人类的利益,也不能以违背自然的方式去征服它,而应以顺应自然的“疏”去治理,而不是用违背自然的方式去堵。 敬畏自然也要注意人类在利用科技时,应当顾及其他生物的生存,以及它们与我们长期生存中所建立起来的平衡、互利等关系。比如,我们可以发明和利用 DDT 等杀虫剂来消灭害虫,还得考虑这样的化学制剂是不是会把地球上的其他生物赶尽杀绝。 敬畏自然还指的是,人在利用科技的力量使自己生活得更为舒适时,还应当顾及到另一些人或另外一群人的利益与生活状态,因为人与人的关系归根结底也会转移到人与自然及人的生存状态上来。然而这还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时候另一群占有资源少的人还得为占有资源多的人所造成的环境灾难来“埋单”,这是极其不公正的。(比如,海平面升高是这次印度洋海啸惨重伤亡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引起海平面升高的主要原因是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过多造成的气候变暖。但在世界上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多的美国,死活也不肯签署旨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京都议定书》。这一群人的舒适生活加剧了海啸灾难,但却要让南亚的穷人以生命代价来埋单。如果顾及他人和敬畏自然,这样的灾难和不公正就不会发生或很少发生。) 最后,敬畏自然也指的是,人类尽管有强大的科技力量,但不能以为自己拥有了这样的力量就可以不顾一切,为所欲为。这倒不是说自然和其他生物也有制约人类的力量,而是指人类不应当用科技君临一切和主宰一切,更不应把科技当作“神”来供奉。即使从多样性的原则来看,也应当给自然留出一定的位置。
68、谈谈你学习自然保护学的体会。 人类应该敬畏自然 了解我们所处的自然中不同动物、植物、生态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 关注自然保护是我们的社会责任,探寻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模式